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
我坐在咖啡馆里,捧着热美式刷手机,突然被一条新闻拽住了眼球——某科技巨头刚刚发布了能自主编写代码的AI助手。那一刻,我盯着屏幕上流畅生成的Python脚本,后颈莫名发麻。原来就在我们纠结午饭吃什么的工夫,人工智能已经悄悄进化到能抢程序员的饭碗了。这让我想起三年前采访某位科学家时,他预言“2025年将是AI伦理大考年”,当时我还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问号。现在看着街头巷尾的无人送餐车、医院里的AI诊断系统,才惊觉未来根本不是缓缓走来,而是开着3倍速朝我们脸上糊过来。最魔幻的是,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妈昨天都开始用AI语音助手招呼顾客了——“您要加几个蛋”的机械女声里,还带着点儿山东口音。
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
上周深夜改稿时,我突发奇想试用了某个写作AI,结果被它生成的段落惊得睡意全无——那些带着温度的心理描写,简直像我藏在日记本里的碎碎念。但兴奋过后,键盘上悬着的手指突然有点颤抖。如果连人类最珍贵的感性表达都能被模仿,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不可替代?闺蜜在硅谷当工程师,她视频时苦笑着说组里新来的“同事”是个算法模型,现在晨会轮到它发言时,大家都会下意识把转椅往屏幕前凑一凑。更荒诞的是上个月相亲,相亲对象全程用AI聊天助手和我发微信,被识破时居然理直气壮:“你们媒体人不也常用AI找选题?”这句话像盆冰水,让我突然看清了那个正在到来的未来:当技术模糊了真与假的边界,或许人类会集体患上信任缺失症。
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
昨天路过小学,听见孩子们在操场朗诵课文,忽然想到他们这代人的未来职业可能60%还没被发明出来。就像我奶奶至今搞不懂为什么孙女对着手机说话就能养活自己(她管我的自媒体工作叫“电子要饭”)。某个失眠的凌晨,我翻出二十年前全家用胶卷相机拍的照片,那时根本想象不到如今人脸识别能精准捕捉每一道皱纹。技术迭代带来的眩晕感,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站在瀑布下接水——刚适应这波冲击,下一波又劈头盖脸砸下来。但上周去养老院做志愿者时,看见失智老人握着AI陪伴机器人哼歌的画面,又觉得这未必是场零和游戏。或许就像人类学会用火后既会烧饭也会纵火,关键永远在于握方向盘的那双手。回家的地铁上,我注意到所有低头族都在和算法共生:有人用AI学插画,有人靠推荐系统找新欢,而我的手机相册正自动生成着去年今日——提醒我那个还不会用滤镜的、笨拙却真实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