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助力新闻行业革新提升效率
作为一个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记者,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一个“机器人”成为同事。但自从去年我们编辑部引入了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后,一切都变了。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它的场景——编辑部角落里那台电脑屏幕上闪烁着蓝色的对话框,轻描淡写地吐出一行字:“您好,我是AI助手,需要帮忙吗?”那一刻,我心里五味杂陈:兴奋?怀疑?或是一点点职业危机感?很快,这份复杂的情绪就被现实击碎。某个深夜,我和它合作完成了一篇突发新闻稿,从数据整理到成文,只用了不到半小时。要是搁以前,这点时间连找素材都不够!我望着屏幕愣了半天,终于明白过来,这玩意儿不是来抢饭碗的,而是来帮我们把工作变得更有价值的。
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助力新闻行业革新提升效率
现在的新闻编辑部里,再也听不到记者们对着海量素材抓狂的哀嚎了。就在上周四,明星离婚的突发新闻炸锅时,我们的AI助手瞬间扫描了当事人近三年的社交媒体动态,比对了二十多家外媒报道,甚至把财产分割可能涉及的法律条款都整理成了表格。看着组里刚入职的实习生小王捧着AI生成的资料大纲如获至宝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通宵剪视频的惨状。最神奇的是,这软件居然能模仿不同媒体的行文风格——早上给严肃党报写的通稿严谨克制,下午给新媒体平台准备的版本就活泼多了,还自动配了三个不同风格的供选择。有天我故意找茬,让它把某经济新闻改写成“大妈都能看懂”的版本,结果它真用菜市场砍价当比喻把货币政策讲明白了!
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助力新闻行业革新提升效率
上个月去参加同学聚会,在电视台工作的老刘醉醺醺地抱怨:“现在观众口味变得太快,我们做深度调查的都快失业了。”我默默掏出手机给他看AI帮我们做的读者画像分析——原来不是观众不爱深度内容,而是没人把硬核新闻翻译成他们熟悉的语言。现在我们的专题报道都会先让AI生成十个版本草稿,就像打电子游戏选难度级别似的,从“专业模式”到“小白友好型”应有尽有。上周采访那个获得诺奖的科学家时,AI实时把晦涩的量子力学术语转换成了生动比喻,老教授都惊讶地说:“早知道当年论文这么写,我妈就能看懂我的研究了。”凌晨三点下班的路上,看着大厦玻璃幕墙里依旧亮着的编辑器屏幕,突然觉得,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比当年铅字印刷到数码排版更伟大的变革——这次革新的主角,是一群会“聊天”的代码,而它们正帮着我们把新闻这个老行当,变得越来越有“人味儿”。